东南传播

特别策划_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叙事

  • 穿越到176年前读马克思的《新莱茵报》——第19号《新莱茵报》导读

    陈力丹;

    本文划分为九个方面,比较详尽地介绍了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第19号的基本内容和编排框架,展现了世界上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的风采,以及主持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职业素养。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新莱茵报》的每一号都体现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报纸制定的政治纲领的两个要点,但并没有观点的直接宣称,而是通过新闻报道和社会人士的意见表达来贯彻报纸的纲领。该报充分发挥了报纸的历史记录作用,体现了无产阶级报纸广告经营的平民意识。本文还论及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编译《新莱茵报》工作的艰辛。作者建议读者结合注释耐心阅读这份报纸,同时指出:一旦基本看懂了,会让人惊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每天提供如此丰富的新闻材料,必须有时效,还要有依据、基本真实、体现自己的政治观点,是需要怎样高的新闻专业素养和多么坚强的革命毅力。

    2024年03期 No.23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加强都市类报纸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刘见闻;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它关系到社会群体性的向心力或离心力。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媒体责任在身。从引导公众舆论方面,应该充分发挥都市类媒体的作用。都市类媒体面向广大市民,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深深扎在市民心中,受市民的信赖。但在媒体变革中,都市类媒体的影响力在下降,需要加强都市类媒体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笔者以为: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能力是通过新闻舆论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凝聚社会共识和支配话语的能力。都市类媒体应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建设,从提升引导力、技术创新、改革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2024年03期 No.235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庄严;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人民性、党性和时代性,强调自信自强与守正创新,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的科学性与深刻内涵:强调“第二个结合”为塑造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提供了共同价值的指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与创新,勾勒出“七个着力”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自强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在突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地位的同时,阐释了世界不同空间的文化主体都可以为人类文明的加速交流与互鉴带来显著成效。

    2024年03期 No.235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历史的鲜活报道与批判再现——读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第19号

    邹梦婷;

    1848~1849年发行的《新莱茵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指导德国革命而创办的第一份大型日报。《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源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最早关于新闻报道的理论认识与革命实践。第19号《新莱茵报》刊登的大量真实全面的新闻是研究1848~1849年德国及欧洲革命的重要史料,更是深入理解马克思办报思想和革命思想的源泉。本文以第19号《新莱茵报》报道的具体新闻为例,探讨马克思如何在报纸新闻的编排中再现鲜活的历史并引导当时的社会思潮。

    2024年03期 No.235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受众视角:吸引用户与坚持原则的统一——以《新莱茵报》为例

    罗伊璇;

    《新莱茵报》是马克思宣传思想与宣传实践的典型呈现。其中第19号的新闻显得更加丰富,也更具象化地表现了吸引受众与坚持原则相统一的思想。马克思以小品栏、批评性评论等方式吸引读者,又不忘原则,在新闻内容中暗含对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对俄作战这两个政治纲领的渗透与宣传。

    2024年03期 No.235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事实为武器:《新莱茵报》中政治纲领的体现

    路浩东;

    1848~1849年的《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主编的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和实践的源头。报纸上所有编排的内容,均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哲学-经济学理论和新闻职业意识的体现。《新莱茵报》通过全文发表草案文件、引用统计数据等多种方式贯彻了政治纲领的两个要点,提供“明显的、无可争辩的事实”,在事实的选择与报道中体现报刊的政治立场。

    2024年03期 No.235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策划_海峡传播

特别策划_新时代福建电影研究

  • 闽地文化的青春化影像转译策略研究——以闽产青春片的空间策略、想象建构与文化表达为参照

    满胜宠;张明浩;

    青春电影在闽地区表现出“集聚式”类型生产的特质,这与福建产业政策导向与自然/文化资源吸引有关。闽产青春片将闽地“山、水、岛”相融式自然景观与“坊巷”相依式人文格局再编码,建构出闽地“山-水-情”统一的想象消费空间。闽产青春片创造性地将空间景观与叙事节奏巧妙融合,将“气候叙事”作为“情动”修辞、“船舶叙事”建构起情感疗愈的叙事场所、以“建筑叙事”思维将建筑景观融入叙事机理。自此,闽产青春片成功建立起地域景观与爱情之间的想象空间,通过“记忆-影像-现实”的环形演进策略,承创闽南文化。

    2024年03期 No.235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电影《百年情书》中的地方性呈现

    黄林静;

    狭义的福建电影是指由福建籍影人或影企主创的电影,广义的福建电影是指具有福建元素的电影。影片《百年情书》作为一部广义上的福建电影,本文运用地方性的相关理论,分析影片的地方性呈现实践:一是运用现实物理空间与影像历史空间的交汇激发观众进行地方性二次建构;二是在表演中故事演进与性格塑造共同完成地方性的核心建构。通过虚实场景的交叠与人物的交响,凸显地方性,促成影片对独一无二地方性的传播。

    2024年03期 No.235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芗城光影:早期漳州电影院形成与发展考述(1911-1949)

    王舒婷;

    自1911年漳州电影萌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早期漳州电影院的建设大致呈现为三个发展阶段。在漳州芗城市区和石码镇两地,分别以北京路(市仔头街)、锦江道和打石街为中心,形成两处影院集群,并随时局浮沉发展、频繁更迭。漳州影院的建设发展,一方面仰赖与厦门电影产业的联动,另一方面也在市政改造后受交通建设、人口组成、商业消费结构等因素影响,还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促使“芗城”在中国电影放映产业的发展轨迹中留下独特印记。

    2024年03期 No.235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策划_为新时代留影:华莱坞电影研究

  • 数据库电影:一种接入元宇宙的方式——以动画电影《我们的冬奥》为案例

    陈一奔;陈璐明;

    2022年,动画电影《我们的冬奥》上映。这一影片汇聚了冰墩墩、雪容融与各种国漫动画中的众多角色,以“国漫电影宇宙”的面貌呈现着数据库电影模块化、超链接与开放性的形式。这种实践与特性也为数据库电影接入元宇宙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路径。在元宇宙的架构中,模块元素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映射构成元宇宙虚拟架构,个性化定制的虚拟代身作为导航能够链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则是当前元宇宙亟须着力突破的关键点,需建立于技术赋能和丰富的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的机制之上。因此,数据库电影或可成为一种接入元宇宙的方式,促成电影与元宇宙的共同发展。

    2024年03期 No.235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来文人的家国之思:李翰祥对《聂小倩》的跨媒介改编

    陈明敏;

    从改编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出发,可以把1960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出品、李翰祥导演的《倩女幽魂》,视为对蒲松龄《聂小倩》的跨媒介改编和对“传统”的重新阐释。作为“南来文人”,导演李翰祥所处的历史脉络,与《聊斋志异》的文学文本和跨媒介改编后的影像文本之间,充满了深刻的互文关系。影片《倩女幽魂》制作所借助的媒介、语言、修辞和文化氛围,构成传统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再阐释的基本依托。影片《倩女幽魂》映射出20世纪中期中国香港一代知识分子,通过重新阐释中国传统,从文化心理和身份认同上坚守中华血脉,来对抗殖民压制的无意识。

    2024年03期 No.235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虚拟现实的匮乏与电影永未完成状态

    郭晓清;龚艳;

    虚拟现实是审美视觉中心主义突进的一次行动。视觉成为理性在审美领域选择的感官代理,但是由于视觉快感不断强化,视觉成为审美的主体,主导了审美的走向。当前虚拟现实技术突飞猛进,而虚拟现实技术依然存在匮乏,包含三个方面:1.视觉突进中对于信息毫无选择地获取导致虚拟现实的内容匮乏;2.味觉匮乏使得虚拟现实呈现出伪完整性;3.第一人称视角永存导致叙事者/观众被惩戒。虚拟现实作为电影的一种历史阶段样态,例证了电影永远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而正是这种状态,让电影具备了一定的完整性。

    2024年03期 No.235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北美电影感知价值与观众忠诚影响研究——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

    曾超;罗坤明;杨惠;

    针对中国电影观众审美的质性研究较多,而有关中国电影观众审美的量化研究阙如。本研究立足于中国观众的电影消费需求,探讨了北美电影感知价值与观众忠诚的关系。在研究模型设计上以观众忠诚为自变量,以电影感知价值为因变量,以观众满意度为中介变量,辅以人口学变量相关要素为控制变量。通过SPSS软件对643份调研数据分析,发现自变量、因变量及中介变量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影响,且观众满意度在北美电影感知价值与观众忠诚这一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效果作用。针对北美电影在华市场的“遇冷”现状,本研究基于实证分析提出注重电影感知价值、扩大观众满意度的产业驱动效应、尊重观众文化个性等优化路径。

    2024年03期 No.235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播视点_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

  • 考古研究重要成果的转化与传播策略建构研究——以“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议题为例

    敖鹏;

    考古研究重要成果的传播常常因为其内容小众生涩、表达抽象艰深而无法达成与公众之间的有效科普和交流,使得成果本身的重要意义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偏差错位。本文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重要研究成果的传播案例出发,考察其在学术场域、文博场域和媒体场域的传播现状,认为语境转换的低效是考古研究类成果传播难以破圈的关键原因,并基于高低语境转换建构了考古科普领域内的转化传播模式,为南岛语族议题为代表的考古重要成果面向公众的有效传播提出策略参考。

    2024年03期 No.235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被建构”到“能建构”——童年媒介环境研究的逻辑进路

    卢金燕;孙璐;

    随着社会结构和传播媒介的不断变迁,儿童的社会地位和经验也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人们愈来愈重视儿童成长的媒介环境,关注媒介文化对于童年的影响成为研究的一大主流。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媒介参与权利往往被尴尬地忽略。要对当下儿童在媒介环境中所遭遇的“被建构”困境作出解读,可以先从“童年建构论”开始延伸,阐述儿童“能建构”属于自己的童年,并对尊重儿童的媒介参与权利方面作出有效呼吁。

    2024年03期 No.235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媒介化视域下乡村旅游数字化传播的基本特征与实践逻辑

    王佳;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随着数字媒介成为媒介化乡村的结构性要素,乡村社会的内外部形态和运行逻辑被重塑,乡村旅游数字化实践及相关知识生产活动呈现结构性变化。媒介化作为乡村旅游数字化传播的元进程,通过构建复杂的非线性演化系统改写乡村旅游的传播手段与场域,集体言说、空间转向与情感动员成为乡村旅游数字化的重要表征,形塑人们对乡村旅游实践的认知和行为。

    2024年03期 No.235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时代下社交媒体交际的异化——基于韩炳哲数字精神政治学研究

    陈子翘;

    本文基于韩炳哲的数字精神政治学,旨在探讨数字时代下社交媒体交际异化的现象,通过深入分析功绩社会与精神政治学、数字媒体与媒介时间、同质化暴力与社交异化等方面的关系,揭示现代社交媒体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下社交媒体交际异化的本质和影响,为探索健康、和谐的社交模式提供借鉴。

    2024年03期 No.235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媒介构建现实:虚拟现实中自我呈现的类型与影响

    黄文艺;陈功;

    虚拟性是媒介现实的根本属性,虚拟现实是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个人可通过媒介在虚拟平台中获得“现场感”,故通常将网络空间视为自我呈现和构建的真实“情境”。虚拟现实中自我呈现具有倾向性、选择性、观众隔离式三大类型,个人以此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呈现,并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参照获得自我重构再认同。但在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呈现日益弥散出社会性的幻像、主体及客体之间的相互伪装,从而引起个人的社交危机、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等不利影响。

    2024年03期 No.235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City Walk”:“可沟通性”视角下青年城市漫步实践的透视

    孙玉珠;

    “City Walk”,也称城市漫步,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城市空间与青年漫步的结合,不仅体现了年轻一代对城市栖息地的主动认知,也反映了城市环境对年轻人的客观建构。研究围绕“可沟通性”这一核心概念,首先对不同媒介形态下的城市漫步实践进行了追溯,探究了社交媒介与城市生活的勾连。接着,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法,发现身体首先发出信号反抗结构性和个体性的倦怠,明晰了城市漫步现象背后的公共性成因。其次,不同角色的相遇在社交媒体的介入下演化出多组交往关系,表露出城市可沟通性的潜力。最后,自我在与城市的互动中完成认知和情感的调适,这一过程既是积极性的治愈,也涉及有限性的抉择。

    2024年03期 No.235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个体异化:媒介四季下的时空错位

    杜萌;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时间呈现出碎片化、无序化的新特点,并以强势的姿态夺走了大众的注意力,成为新的时间标杆。在这一背景下,自然时间这一参考系式微,与之相关的四季叙事被媒介时间深度嵌入,出现了仪式化、碎片化、符号化、商品化的特征。媒介四季与现实四季的错位割裂了个体认知,产生空间、物界、行动、时间以及自我五个方面的异化。个体需要在加速的媒介时间同无法加速的四季轮转中去追求一种“共鸣”,让自我不至于游离在世界之外,积极主动地同世界建立联系。

    2024年03期 No.235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融媒体时代社会保障报道传播效果及策略研究——以工人日报“劳动保障”版为例

    李丹青;

    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和方式,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给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压力和挑战。社会保障报道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面对融媒体的冲击,如何尽快适应新形势、做好社会保障报道,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我们需要思考、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工人日报“劳动保障”版的具体实践为例,探索融媒体时代社会保障报道如何实现创新突围,提升传播效果,彰显新闻力量。

    2024年03期 No.235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媒体时代广播可视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黄守明;

    “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已经进入第十年。5G、云计算、AI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推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向深度融合迈进。可视化是广播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广播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方向。广播如何通过可视化传播在全媒体传播市场抢占一席之地?本文首先探讨广播可视化的演变趋势,再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广播可视化发展面临内容产品缺乏创新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用户”服务意识不足、传统盈利模式渠道收窄等问题,最后研究广播可视化的发展对策,以期待能为广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2024年03期 No.235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能机器介入数字交往的技术逻辑与生态变革

    郭锦涛;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得智能机器具备了数字交往中的行动主体能力,其背后的技术逻辑体现为自然语言模型与预训练技术带来的“类人化”升维,以及通用人工智能和反馈强化学习技术驱动下的人机纵深协作。智能机器对人类交往的全方位介入,催生了数字交往生态的一系列变革,其中,机器跻身交往主体位置打破了传统交往固有的人际对话模式;AI的深度应用形塑了双重媒介化的关系图示;人与智能机器的高维度融合则推动了数字交往环境的平等化发展。

    2024年03期 No.235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人分饰多角剧情类短视频的个性化建构与情感联结

    孙毓;

    短视频具有碎片化、个性化的传播特点,各类形式内容的短视频能够同时满足各年龄段受众的观看需求,其中,剧情类短视频的形式新颖,极具反转的情节变化,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吸引受众的眼球,而由单人出演的一人分饰多角的剧情类视频创意性更高,同时也对创作者的表演形式和拍摄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文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短视频内容表现和传播效果(播放量、点赞量)来分析该类短视频通过个性化典型性实现的内容表达和人物塑造,并分析该类短视频如何通过场景性还原和现实性再造突出重围并产生对社会的影响。

    2024年03期 No.235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推荐_国际传播

  • 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的共情传播策略研究——以《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例

    毕丽雯;

    本研究旨在探讨短视频如何运用共情传播策略来加强信息的情感传递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期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研究选取《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视频作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共情传播策略解读,总结以下四个触发共情的策略:拟人化叙事、“文化自信”话语、二元叙事话语和价值观念话语。借助这些共情传播策略的应用,视频激发了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欲,增强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物的“思乡之情”和“归家之愿”。

    2024年03期 No.235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推荐_文化传播

  • 中国传统文化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研究

    周敏;段惠琼;

    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和拉斯韦尔5W传播学理论入手,阐释多模态话语分析向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拓展的可能性,继而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觉语法及传播学的成果,尝试建立一个由三大板块(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维度(传播、效果和评价)、七大范畴(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及其次级范畴(如叙事再现、接触、信息值等)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该框架关注多模态符号对纪录片观影者观影体验的影响效果,致力于分析多模态符号与图像文字互动产生的观影效果,探讨多模态文化符号传播对符号接收者观影体验的最佳多模态表达方式。最后,本文以一部纪录片《万象中国》为例,验证该框架的实用性,展示其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展现具有文化传承和现代创新的中国,提高我国文化传播的借鉴意义。

    2024年03期 No.235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3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土味”短视频中的丑角形象与狂欢化现象反思

    李东筱;

    “土味”短视频是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土味文化,它以短视频为传播载体,以原生态、乡土、市井文化为传播内容,以更加贴近民间生活的特征而受到普通大众的热烈追捧。近年来,“土味”似乎成为了流量密码,在资本的逐利下,一些斗怪争奇的丑角形象频频走入互联网瞩目的中心。巴赫金(Бахтин)的狂欢化理论似乎对这一现象有所指示,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土味”短视频中呈现出的丑角形象和狂欢化内涵又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2024年03期 No.235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推荐_传媒与社会

  •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新文科OBE实践教学探索

    张艳萍;周华清;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庞大的网络与新媒体岗位需求,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快速增长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亟须探索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培养方式。通过分析国内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福建理工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结新文科OBE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利用学科优势,根据行业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特点,建立基于核心专业能力培养的师资团队,推进实战化的毕业设计改革,坚持产教融合的联合实践教学模式。

    2024年03期 No.235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语言通货膨胀的批判性话语分析

    李瑶;于建华;

    语言的通货膨胀作为兴起于互联网交往语境中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对其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从文本、话语和社会实践中明确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语言通货膨胀所呈现出的堆叠表达和夸张情感产生于当前互联网交流的个体焦虑和对高效性的追求,背后也蕴含着个体对于传统话语规约的反叛,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被主流话语收编,更具有了表达的“合法性”。

    2024年03期 No.235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错位期待:对BCW村家庭媒介化养育研究的扎根观察

    于璇;马莲;焦月;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升,媒介及媒介设备逐步渗透到养育全过程,带来养育理念、养育行为的深刻变化。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以及对宁夏南部地区BCW村17位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三级编码分析访谈资料提炼相关影响要素,并据此建立宁夏南部山区家庭媒介化养育影响因素理论结构模型。本研究发现,家庭媒介化养育存在现实中的情感距离,但同时又深扎于传统的社群生活土壤之中,养育主体在媒介化养育过程中还会面临媒介使用的隐忧。本研究认为,媒介化养育只能作为传统养育关系的补充,其核心是提供持续的情绪价值,一旦养育双方的媒介使用期待出现错位,媒介化养育的积极价值也同步会受到影响。

    2024年03期 No.235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语境崩溃视域下微信朋友圈“自我删除”现象分析

    康欣;王文君;范柯莹;

    本文聚焦于语境崩溃视域,以微信朋友圈为例,从线上社交关系冲突、数字化个人与现实个人冲突、社会情境与虚拟情境冲突三个角度探析用户产生自我删除行为的原因。研究发现微信平台社交关系的复杂性与微信分隔功能扁平化矛盾无法满足用户分离不同情境的需求,无法较好地在平台划分公私边界;在社交自我形象的呈现上,用户难以区别数字化个人与现实个人相互关系;自我呈现时还需要考虑到社会情境与社会规范是用户进行自我删除的原因。并基于上述研究提出缓解大学生形象焦虑的建议。

    2024年03期 No.235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推荐_受众研究

  • 制造优质偶像:粉丝的“同意制造”与消费异化——以“实绩图”为中心的考察

    张锦仪;

    “实绩图”是内地粉丝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语言游戏,是对明星职业生涯中有价值成就的景观化、数据化呈现。通过文本分析和参与式观察,发现“实绩图”内容包括作品成绩、商业代言和国家奖项,粉丝对“实绩”标准的“同意”体现了对“流量”的再界定和对“主流话语”的征用,“实绩”划分了明星中偶像与非偶像的界限,实现优质偶像的“价值再书写”。在“实绩”比较下,粉丝通过建立“幸运者”和“守护者”的身份定位,收获了自我认同感。但是“实绩”与偶像“真实价值”的关联不仅将粉丝卷入“制造实绩”的情感劳动,而且“实绩中心主义”可能会导致粉丝与偶像之间的情感关系异化和反粉丝文化。

    2024年03期 No.235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算法推荐技术下受众权力的让渡、归因及纾困

    石春秀;张凤;

    算法时代下,技术赋权用户,也监控和操纵用户。算法推荐技术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缓解了信息洪流的压力,但是也对受众权力带来了冲击,受众囿于算法推荐所带来的操纵和偏见。对算法时代下受众权力的让渡与回归进行审视,延伸探讨算法时代受众权力的改变,引出受众权力保护困境的根因,从本质发力,实现对个人隐私和信息的保护,加强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算法平台的透明和推进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来维护受众应有的权力。

    2024年03期 No.235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获取情感支持与讲述生命故事:老年人的互联网社交实践

    李月;

    互联网时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飞速发展的媒介技术却在加剧老年孤岛的形成,对老年人的媒介使用给予关照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研究对老年社交网站“可爱老人网”上20位老年人的发帖及互动行为进行分析,发现老年人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获得情感支持,在群体互助中形成和完善自我认同;讲述生命故事是老年人故事叙事的主要内容,老年人热衷“回忆”和“怀旧”,在呈现个体记忆的过程中折射出时代变迁。研究认为,未来应当从媒介如何为老年人服务和老年人如何使用媒介的双重视角对老年人与媒介的关系进行探究,探寻践行积极老龄化的媒介化路径。

    2024年03期 No.235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推荐_产业研究

  • 从线上课到畅销书的跨媒介生产——学者网上通识课程改编图书现象探析

    王丽媛;

    学者网上通识课程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知识付费平台的出现应运而生,相关课程的图书改编与出版也随之带来知识的跨媒介生产现象。此类图书的内容高度依赖作为其前期形态的网上通识课程,并且注重在写作和营销环节加强与读者的连接感,与此同时尽量兼顾知识表达的专业性。但是受到市场化风潮的影响,过分注重商业价值而忽视产品专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现象时有发生,学者网上通识课程和相关图书的生产传播理应回到教育本身去确立应有的社会功能与人文价值。

    2024年03期 No.235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我国UI设计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林雨曈;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人机操作界面从原有的命令行或代码行向人机交互的图形界面发展,由此带来操作逻辑便捷、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即UI设计。由此,笔者在本文中所探讨UI设计的问题、解决问题建议亦从专利法和著作权法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著作权法和专利法对UI设计所存在的弊端,以及两者对UI设计重叠保护的问题,在对美国以及欧盟对UI设计的保护进行论述基础上,对我国UI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阐述了改进的建议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2024年03期 No.235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宇宙时代艺术传播的生态图景

    梁馨鳐;

    元宇宙以全新的媒介形态开启了艺术传播领域的新里程碑。“元宇宙+艺术”不仅为未来的艺术传播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同时也将成为艺术传播演进脉络的重要节点。通过对元宇宙进行历史溯源,基于其现实特征,可以发现元宇宙化的艺术传播呈现出新的图景,即元宇宙化的艺术创作、多模态的艺术作品呈现和沉浸式的体验美学。研究发现,元宇宙当下虽“虚”在形式,但“实”在感知且实现了身体的回归,以元宇宙为媒介的艺术及艺术传播在未来正面临无限多的发展可能。

    2024年03期 No.235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媒研究_新媒体研究

  • 价值平衡:私纪录片的自我呈现与公共价值研究

    任一丹;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私纪录片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不同于传统纪录片在传播上的公共属性,私纪录片通过自我呈现进行表达因而具有浓郁的主观因素与强烈的个人色彩,二者之间的平衡是自我价值与公共价值的交锋,因此,本研究将对私纪录片的话语关系和价值体现进行研究,探讨私纪录片公共价值的实现路径。

    2024年03期 No.235 1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媒研究_广播电视节目研究

  • AIGC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应用对策

    郭美婷;祁博;

    自ChatGPT发布以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逐渐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之一,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将传统文化以创新方式进行传承与传播。AIGC能够助力文化类综艺节目文本创作、推动视听内容生成以及丰富主持人语言表达,但同时会遇到AIGC无法深度理解中华文化和产生情感共鸣、出现虚假信息和侵犯知识版权、挤压主持人生存空间等问题。因此,需要人机协同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质增效、深化技术研究及提高AIGC使用素养、建立主持人与AIGC互动协作机制,才能使AIGC更好助力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从而讲好中国故事。

    2024年03期 No.235 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