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传播

传播视点_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新时代叙事

  • “全球南方”视野下中国式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再读邵培仁传播理论三部曲

    廖卫民;

    “全球南方”理论给当今学界带来新的知识增长点,同时启发传播学界思考——如何在“全球南方”的理论视野下进行中国式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再读邵培仁教授出版的传播理论三部曲《华夏传播理论》《亚洲传播理论》《全球传播愿景》可以发现,作者已经为我们留下了知识注脚和探索路标。经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这三部著作呈现了中国式传播学核心地带的知识图景和周边范围的知识留白,由此说明中国式传播学研究需要保持定力,运用内力,持久挖掘,历经研磨煅烧,才能最终成器,说明中国式传播学创新还需要拓展边界。在“全球南方”视野下,在华夏传播、亚洲传播和全球传播理论板块之外,应增加全球南方传播、周边传播、“一带一路”交往和区域国别传播四大理论板块,从而使中国式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版图变得更为充实丰满且内外自洽,让枝丫与主干交相辉映,形成生机勃勃的知识生态。

    2025年06期 No.250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的三维阐析:价值意蕴·主要内容·实践指向

    王源林;郭梦伟;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及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文化领域所形成的最新创新性发展成果,不仅为新时代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更推动着中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行稳致远~([1])。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提升发展中国家国际话语权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理论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至上、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国际传播的主要内容;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探赜这一思想国际传播的实践指向,加快构建贯通中外的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提供有效的实践助力。

    2025年06期 No.250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媒体在党建新闻宣传中讲好故事的叙事策略探析——以龙岩市融媒体中心《闽西党旗红》电视栏目为例

    肖燕;

    党建新闻宣传工作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手段,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必须扎实推进党建新闻宣传工作。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宣传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地方媒体需要创新叙事策略,以故事化方式提升党建新闻的传播效果。本文以龙岩市融媒体中心电视栏目《闽西党旗红》为例,从讲好故事的作用、技巧、思路创新等方面,浅析地方媒体如何在党建新闻宣传中讲好故事。

    2025年06期 No.250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播视点_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论

  • 与受众深度体验相关的概念辨析

    王丹;林升栋;

    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深度体验是媒介传播效果的最大化。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技术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深度体验,出现了多个相关的概念,通过辨析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在经验层面上透彻了解深度体验的多种面相。本文对媒介受众深度体验相关的投入(engagement)、传输(transportation)、卷入(involvement)、沉浸(immersion)、移情(empathy)、临场(presence)和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七个心理概念进行辨析。这些概念都涉及“身心”和周围环境尤其是媒介环境的“融合”。卷入的动机体验即投入,卷入的过程体验则为完全卷入,并导致心流体验。投入则进一步延伸出沉浸和移情,沉浸的加强状态是临场。

    2025年06期 No.250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白水小说《玫瑰花》里的“新闻”与“宣传”

    苏俊斌;郭烨桐;

    林白水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先驱,在其创办的《中国白话报》中,林白水设置小说专栏,连载了以《玫瑰花》为代表的小说,借以影射当时中国的现实。通过分析小说《玫瑰花》,本研究发现林白水已明确提出应严格区分事实与虚构,并且有意识以小说的形式抒发他对客观现实和未来变局的认识。这种时评政论式的小说,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创造出了新闻与宣传的张力。联系林白水以倡导白话报推动媒介大众化的实践,《玫瑰花》的创作与同时代稍晚问世的美国调查记者先驱辛克莱《屠宰场》小说相比,有其内在逻辑共通性和文化差异性。本文认为应当从本土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等视角来解读林白水在二十世纪初的报刊实践。

    2025年06期 No.250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算法技术下新闻传播的伦理困境及解决路径

    孙全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的方式呈现出公共性、快速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算法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已经在新闻传播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算法技术下的新闻传播存在着算法技术的不透明和不公平、算法技术下新闻传播的风险和偏差等伦理困境,这些困境对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提出了挑战,造成了算法偏见、信息茧房、隐私侵害等问题。要克服这些伦理困境,需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有效的技术风险评估机制和提高新闻从业人员伦理素养等。

    2025年06期 No.250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内容、技术、用户: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生产与传播策略研究

    陈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逐渐成为表达创新、技术创新、渠道创新的重要抓手。本文围绕新闻内容、智能技术、服务用户三个发力点,探讨如何在导向与流量的博弈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打造更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短视频新闻。

    2025年06期 No.250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构附近:数字附近何以重塑个体的空间感知及地方感——基于数字地图App的考察

    包雯沁;

    本研究针对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三款数字地图的“附近”功能,借助英国地理学家多琳·马西的空间关系理论,以界面漫游法和深度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究技术中介、数据体制等“非人类行动者”的运作机制及其对个体空间感知和地方感的形塑作用。研究表明,数字附近通过特定的内容排列秩序和界面元素重塑人们的空间感知以及重建现实附近中的人地关系。在数据体制和平台运营规则的中介作用下,城市边缘社区成为数字附近中“消失的附近”,新的城市“中心”处于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这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空间权力的不平等。

    2025年06期 No.250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线建设城市广电在媒体融合下的创新路径探索——基于攀枝花融媒体中心视频号“王小小”的研究

    孙宁丰;田孟昕;王妍;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三线建设城市的广电媒体面临技术、人才、资金等困境。本研究以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MCN工作室视频号“王小小”为对象,围绕“三线建设城市广电媒体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实现创新转型”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索其创新路径。通过七个月的网络民族志观察和主理人深度访谈,分析其内容构建及传播机制。研究发现,“王小小”围绕三线建设历史、地方特色资源和代际情感,运用真实叙事、视觉呈现及多平台协同,实现了历史文化创新传播与城市形象塑造。其爆款视频聚焦地域文化,采用故事化叙事并引发情感共鸣,验证了“文化资源挖掘+技术适配+矩阵运营”模式的可行性。三线建设城市广电媒体需立足地方文化,强化技术人才支撑,构建差异化内容矩阵,突破资源限制,以实现可持续融合发展。

    2025年06期 No.250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播视点_国际传播

  • 短视频时代我国非遗叙事与海外传播路径探析——以YouTube平台“阿木爷爷”账号为例

    孙慧英;顾炜思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通过海外媒体平台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的任务之一。当今,短视频自媒体在海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接轨的重要阵地。“阿木爷爷”账号作为非遗类账号,在海外平台的流量和影响力居前列,其以榫卯魅力以及匠人精神作为视频的主题定位,在叙事中注重精神按摩、勾起情感共鸣,在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关注媒介定位。同时,其“因地制宜”“软性传播”的实践理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外传播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路径。

    2025年06期 No.250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资源配置、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基于89篇挂牌新闻的分析

    高再红;

    国际传播工作正在往下沉,涌现出一批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形成了“立足地方-传播国家-对话世界”的国际传播策略。通过对64家地方国际传播中心于2019年至2024年公开的89篇挂牌新闻的内容分析发现,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时空分布相对平衡,多数拥有行政、高校、中央媒体等资源的支持,融合了文化传播、人员服务、产业发展、智库建设等功能定位,并在实践上注重建设兼具地方性和全球性的国际传播队伍,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打通国际传播渠道,并根据区域国别确立具体的传播对象。未来,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有望成为全球交往的新支点,将国际传播工作从传播与说服转向人与人的联结与互动。

    2025年06期 No.250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转文化传播视域下东盟合拍纪录片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家在青山绿水间》为例

    陈婧怡;

    本文基于“转文化传播”理论,探讨中国与东盟国家联合制作的系列纪录片《家在青山绿水间》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独特作用。《家在青山绿水间》聚焦脱贫减贫、环境保护等跨国普遍关注议题,构建文化对话、互动的空间,传递中国坚持合作共赢理念的讯息,展现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在叙事策略上,该纪录片创新性地运用微观叙事手段,巧妙地将抽象宏观的议题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个体经验,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生动诠释与呈现。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共情传播的力量,深度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推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借鉴,促使国际受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更加立体、全面且深入。《家在青山绿水间》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传播局限,强调文化平等对话与共生,深化了文化互动与合作,为推动国际文化传播与交流、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2025年06期 No.250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在印度的跨文化传播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

    车子龙;张洁瑞;

    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历史悠久,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对印度的跨文化传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本文聚焦于中国文化传播在印度的现状,探讨了传播途径、形式及其影响力,并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文化交流渠道建设、提升内容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以及加强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以增强中国文化在印传播效果。旨在促进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增强两国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2025年06期 No.250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策划_海峡传播

  • 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研究

    游丽江;

    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和内在驱动力。本文认为两岸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文艺传统等方面具有共同之处,这些构成了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着力点包括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引领作用、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效应和持续激发中华文化的创新活力。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保护传承、扩大两岸文化交流、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和提高文化传播水平等具体路径可以为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2025年06期 No.250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海峡两岸的城市形象传播:一个关于新闻价值要素的研究

    艾民伟;

    新闻价值要素是海峡两岸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台湾报纸对厦门的新闻报道及其背后的新闻价值要素。研究发现,台湾报纸对厦门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涉台活动、出入境、经济社会发展等议题,不同政治立场的报纸在报道厦门时存在明显差异。在新闻价值要素方面,台湾报纸选择厦门新闻的主要考量是相关性、权力精英、负面性和重大性,其中泛绿报纸更看重权力精英、负面性和相关性,泛蓝报纸则更注重事件的重大性。本研究为分析海峡两岸之间的新闻信息流动和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闻价值的分析角度。

    2025年06期 No.250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身体延展与具身检验:台湾云门舞集对中华美学的映射与重构

    孔令文;

    在20世纪的50和60年代,台湾艺术领域面临现代化的挑战,这激发了对早期以再现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创作理念的重新审视。这一审视是从现代主义的角度出发的,即便在讨论宇宙与生命之间的联系时,也常常跳脱具体形象,使用抽象的艺术语言来描绘事物的内在本质,此时,物我关系不再局限于有形世界的认知,创作者因内在需求而展现出主体的自由认知,这正是台湾现代艺术变革中的一个关键点。二十世纪剧场舞蹈的革新,正是与现代性经验碰撞的产物。舞蹈的身体不仅象征着个体的解放,在许多情况下也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限制与塑造。因此,现当代舞蹈成为探究近一个世纪以来现代性经验与主体论述的重要领域。台湾“云门舞集”通过体现东亚传统身心哲学——气化的身体观,从根本上改变了源自西方的现代舞和芭蕾的技巧逻辑,构建出与欧美不同的亚洲当代舞蹈身体美学。

    2025年06期 No.250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策划_为新时代留影:华莱坞电影研究

  • 化身为影像的图像:影史研究的一种视野

    王潺;

    无论是电影的“起源”(早期电影)时期,还是电影的“边缘”(实验电影)实践,图像与影像的界限都很模糊。当下的艺术史家也正在试图解除影像与图像之间的界限。为了更好地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以一种“类影像图”的媒介考古方式,考察拉斯科洞穴中,岩画显露出的活动影像的特征,它暗藏着人类对于“记载和体验运动幻觉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正是该需求催生了电影的诞生,而后思考在拼贴图像、三联画以及艺术史家的图版中,图像与影像之间表露出的近亲性。最后,根据《记忆女神图集》提供的研究方案与思路,重看国内外影史的书写。

    2025年06期 No.250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影像、技术与文化的多维探究:电子游戏与电影的分野共生——以《黑神话:悟空》为例

    谢亚轩;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电子游戏以精美的影像画面、流畅的操作体验和自由的环境感知成为人类在数字时代缔造的最具代表性的娱乐/互动形式。电子游戏的成长之路似乎完美规避了电影在由“胶”至“数”的过程中所遭遇的存在主义危机,但也正是由于其建立在虚拟交互基础之上的数字逻辑,电子游戏不断遭到与同时在数字时代取得快速发展的电影的类比与挑战。以《黑神话:悟空》为对象介入电子游戏研究,可以清晰地从影像、技术、文化的维度探知电影与电子游戏在形态上的异同,在此过程中,也能一并触及二者在“重叠属地”中的分野与共生现象,廓清不同媒介的存在样态。

    2025年06期 No.250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色电影中主流话语的共情效应及其触发机制研究

    邓启明;姚丹;

    红色电影触发情动生成的心理逻辑是电影文本与受众之间经由生理共情、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叠加作用而产生的良性互动。共情效应的激发则是以受众共情心理的多层次结构为基础,通过电影故事与其经验感知的动态耦合,并在文本内容机制和媒介话语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与主流话语情感共振的心理过程。其中,文本内容机制通过真实的视听刺激将观众身体感知与情感元素关联起来,触发和调节着受众的情感流向;技术媒介赋能下的共情效应扩散,让观众完成了对主流话语价值的感性表达和自我驱动下的情感实践。然而,红色电影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滥用共情引发情绪极化、失真造成情绪断裂的共情风险,亟须警惕防范。

    2025年06期 No.250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推荐_文化传播

  • 文旅融合视域下泉州蟳埔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李彩珊;吕亚持;赖地养;

    泉州蟳埔文化作为闽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海洋民俗文化之一。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传承面临挑战。通过了解文旅融合视域下泉州蟳埔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分析泉州蟳埔文化的传播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文旅+”发展模式,有效挖掘蟳埔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进其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

    2025年06期 No.250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网络文化研究30年:现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1994-2024)

    刘可文;陶丹;

    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年之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的梳理是极具必要的工作。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对中国1994年—2024年关于网络文化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网络文化的研究作者与机构合作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的基础理论构建、全球化、青年群体、传统文化与道德伦理方面。网络文化研究从本土化探索到智能化转向,技术驱动的网络文化形态创新、中国网络文化的全球化传播、技术伦理与网络文化安全将成为未来探究的核心问题。

    2025年06期 No.250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媒体视域下媒介文化转向与治理路径研究

    郭云峰;朱文清;

    信息时代下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全方位裹挟着人们所处的数字空间,并日益显现出信息失真化、信息碎片化、信息流变化等问题表征。全媒体视域下,媒介文化充斥着网络空间并衍生出三重转向:“群体”文化向“个性”文化、“高阶”文化向“俗化”文化、“品质”文化向“快餐”文化,而这些转变正揭示了数字化文化的症候。因此,需要打破网络圈层隔阂,凝聚数字空间用户文化认同、提升数字空间治理效能,优化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机制、提升数字空间用户涵养,推进日常伦理道德建设以及规避狂奔陷阱,抵制“加速主义”文化消费化风险,以数字化文化治理纠正数字空间文化转向路径。

    2025年06期 No.250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短视频对文物文化记忆的影像书写与媒介建构

    郭凯;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历史记忆。读屏时代,短视频创新文物影像的呈现与传播方式,让植根于过去的文物文化记忆不断得到组织、重塑与强化。在时空维度上,文物短视频借助数字化影像技术串联起历史、现实与未来三重时空,并通过营造沉浸式虚拟文博场景创新用户的记忆体验,使个体的文物记忆得到持续唤醒与激活。在符号和叙事层面,短视频以经典文物符号与现代文化元素的拼贴式创作,以及趣味化与年轻化的叙事方式创新,将网络亚文化的风格特征与话语符号嵌入进主流文化中,实现了对传统文物记忆的转译与重构。在传播层面,通过短视频用户线上线下的参与式互动实践,推动了文物记忆的集体性建构,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态化传承。

    2025年06期 No.250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推荐_传媒与社会

  • 从记忆废墟突围:当代中国工业遗产的后媒介图绘

    杨雨菡;

    新世纪以来,铭刻共和国风雨兼程历史的工业遗迹所蕴含的生命能量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实现了跨媒介的复现和持续生发,影像书写蕴含着“主体性”叙事与废墟审美的维度,内含于公共艺术中的叙事话语将生命记忆潜藏在当下的时空结构之中,构成了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延续和工人阶级生命政治的延展。这一艺术实践得以让中国历史上所遗留的工业遗产跨越历史的断裂地带,为在现实的当下重新认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重塑工人阶级文化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创造可能。

    2025年06期 No.250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媒介信息刺激下中医矛盾态度的积极化偏向

    骆艺文;

    数字化进程加速,社交媒体知识生产与信息传播功能日益突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传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研究采用线上方式招募被试者,开展对照实验,参与者被随机分配观看包含不同传播刺激的短视频,以评估其对中医的态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矛盾态度越高,不适情绪越明显。除“隐喻”刺激外,其他刺激组均显著减少矛盾态度,且厌恶的他者形象与视觉修辞刺激可促使个体对中医产生更积极的态度。

    2025年06期 No.250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凝视视角下乡村短视频的视觉景观建构新路径研究

    许欢;

    以真实质朴为特点在众多短视频中脱颖而出的“三农”短视频,在互联网上掀起一股乡土文化的热潮,进而形成一种媒介景观。然而,“东北雨姐人设塌房事件”的出现,映照出乡土短视频与城市主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单向度的凝视关系,且在这种关系中,乡土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动地位。城市中心主义的凝视使得乡村短视频的表达受到诸多束缚。处于凝视视角下的乡村短视频亟须探索一条聚焦现实、掌握乡村叙事主动权、走向共振的乡村视觉景观建构新路径。

    2025年06期 No.250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推荐_媒介素养

  • 识字之用:陶行知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早期探索

    施海泉;

    陶行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锋,他在20世纪20年代通过推广《平民千字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强调识字教育不仅限于文字掌握,还应帮助民众理解和运用媒介以适应社会变化。这一实践受“五四运动”思想变革的影响,旨在提升国民意识。陶行知通过电化教育、广播和电影,将媒介素养融入识字教育,为现代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在社交媒体时代,陶行知的思想仍对提升公众的媒介使用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2025年06期 No.250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推荐_受众研究

  • 数字包容视角下听障青年的新媒体使用与社会融入研究

    王武林;冉晨旭;吴周妍;刘子博;

    从数字包容视角,研究听障青年新媒体使用与社会融入,通过深度访谈30名听障青年及非参与式观察杭州“无声咖啡馆”听障员工,发现其面临就业难、文化习得障碍、人际交往不畅、心理适应压力等困境。数字包容可重塑社交架构、助力知识赋能与职业进阶、推动数字文化创作,虽存在虚实衔接问题,但政策驱动与社会协同可破解。各方应共同构建数字包容社会,促进听障青年平等融入并实现价值。

    2025年06期 No.250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媒研究_新媒体研究

  • 元宇宙游戏中隐性知识的数字空间搭建逻辑

    钟观萍;

    元宇宙技术赋能高拟真的游戏环境塑造,将玩家带入一个可供探索的虚空平行世界。借助精神分析学理论,游戏玩家通过数字身体摆脱现实中的人格面具,以最真实的本我状态投入游戏创造的“数字梦境”中,以欲望代偿的方式完成隐性知识的输入与输出过程。基于此,首先,探析玩家在游戏赛博空间里如何通过数字身体进行隐性认知的心理运行机制,以完成自身主体的解构与重塑;其次,将阐明游戏产业如何通过元宇宙技术将自身文化内化为一种隐性知识的数字景观空间,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主动成为文化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加深文化认同,提高用户黏性。

    2025年06期 No.250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短视频阅读推广中的场景构建与价值探析——以抖音“赵健的读书日记”为例

    魏舒宁;

    基于媒介场景理论,以抖音“赵健的读书日记”为研究对象,从空间与环境布置、实时状态、阅读习惯、社交氛围四要素分析其短视频中的场景构建,从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的角度考察短视频阅读推广的传播价值,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最后从内容、媒介、受众三个层面提出展望,以期短视频能够成为助力阅读推广的新风尚。

    2025年06期 No.250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I生成新闻与预制新闻的融合:伦理挑战与应对路径

    蒋益超;喻紫维;

    预制新闻是指在事件发生前提前编写好新闻稿件,生成式AI则通过快速、自动化生成新闻内容,提升了生产效率。然而,AI参与预制新闻制作在真实性、独立性、责任归属等方面引发了诸多伦理挑战。算法的不透明性可能导致信息偏误,而自动化生产模式也可能削弱媒体的内容把控能力,甚至影响新闻公信力。面对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技术透明化、行业标准制定、伦理监督等多方面措施加以规范,以推动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确保信息的真实、透明和公正。

    2025年06期 No.250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媒研究_广播电视节目研究

  •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场景化传播研究——以北京卫视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例

    罗昶;王凤;

    本文基于场景理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对节目建构的新场景和新行为进行分析,提出节目在场景化传播中遇到场景叙事者的选择趋向娱乐化、内容场景建构的要素偏向同质化、节目与用户的互动机制趋于浅层化、文创运营呈现周期性和广告场景植入过多等困境,进而从场景洞察、场景连接和场景营销三个方面提出节目场景化传播的提升策略,以期为其他省级卫视在电视文化节目的转型探索上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No.250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